“骗”小孩钱,算不得真本事
新闻动态 2024-10-21 uidhs168
《小时代1》是在电脑上看的,不是很感兴趣。《小时代2》是在电影院看的,我想起了王朔当年评金庸的话,一道菜的好坏不必全吃完才能说吧?当然,我没说金庸的武侠不好看,记得十年前上高一时在课堂上偷偷摸摸看完了金庸。那时我算个文学小青年吧,觉得郭敬明写的东西还不错,所以,我可不是那种“没看过郭敬明凭什么说不好”的;相反,用王朔的话说,他做的菜我吃了好多盘。
《小时代》(包括1和2)要说价值观有多大问题其实倒也未必,虽然电影里充斥着对物欲没有遮拦的向往,对物质的展示总带着一种不露声色的得意洋洋,虽然里面的人物除了不停穿梭于各类精致美好的器物之间好像没干太多其他事,但你也很难说这是一部赤裸裸的表达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电影。就像一些人说的,追求美好的生活并没有错,而且,郭同学的粉丝们甚至可以辩称,里面展示的种种物欲只是某一种励志,因为人物都在坚持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再说了,人物的命运还是很惨的,你怎么就只看到那些名牌没看到人物的努力、倒霉和可怜呢?
抛开对电影叙事上的欠缺不谈,来看看这份梦想和希望吧:电影通篇都没有告诉大家这些梦想要如何实现,会有什么样的困难,里面主角们的成功都是因为家里本来有钱或碰到已经有钱的,再加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光鲜靓丽的俊男美女,与其说这是梦想,到不如说是幻想。考虑到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主要是十四到十八岁左右的初高中生,这份幻想更只是一个供少年人做梦的美丽肥皂泡罢了。而那些自以为的悲惨和忧伤,那些好像有多了不起的痛苦和悲情,大概也只能在这个年龄段得到共鸣。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某些奇怪的情绪,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绪,也是喜欢放大痛苦兼有轻微被迫害妄想的情绪。可能有些人的这种情绪会一直保留,但大多数人到后来就会明白,这样的情绪是多么的空洞和浅薄。
当然,制作这样的文化商品也不是不可以,高高在上的票房和郭敬明的畅销小说都说明青少年市场有强大的需求。毕竟,年少时,谁又不喜欢做梦呢?可能只有等到他们慢慢长大开始走上社会,发现现实生活并不像曾经的梦幻那么美好,甚至有可能四处碰壁,才会慢慢梦醒。
而郭敬明,他的作品仍然像十年前一样,许多不明所以的忧伤、拥有财富前对财富的意淫、拥有财富后对财富的炫耀……我相信十年前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情绪的真实反映。但到了今天,经历了如此之多的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创作同样的东西,只能说已经醒过来的他在继续装睡做梦,因为这样才能有那些少年们源源不断的追捧,他们才会掏钱买他的书,现在又多了电影票。从商业上说,对,这无可厚非;但是,也总令人忍不住想感叹一句,“骗”小孩钱,算不得什么真本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