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科研团队发布:地球生命15亿年多样性演化图谱首现《科学》
近日,南京大学携手全球多家科研机构,在地球生命多样性的演化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研究成果,聚焦于20亿至5亿年前的漫长岁月,详细描绘了约15亿年间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图谱,并在《科学》杂志上正式发表。
为了揭示这段遥远历史的神秘面纱,科研人员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首先着手建立了早期地球化石的庞大数据库,这一基础性工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借助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进算法,科研人员对化石数据进行了深度挖掘与分析。结果显示,自17亿年前首个真核生物化石确凿出现以来,尽管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
然而,这一平稳的增长态势在约7.2亿年前遭遇了一次重大挑战。当时,一场席卷全球的冰期悄然降临,对生物多样性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冰期过后,随着气候逐渐回暖和氧气浓度的不断提升,生物世界迎来了新的生机。但与此同时,物种多样性和繁荣程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波动,期间多次上演了大规模的生物衰退与灭绝。
在6.35亿至5.8亿年间,地球生命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不久后,史上首次大规模灭绝事件爆发,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刺胞动物大量消失,为生物演化的历史画卷添上了沉重的一笔。然而,这次灭绝事件也为更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如动物)的崛起提供了契机。这些生物在此后迅速扩张,成为了地球生命舞台上的新主角。
尽管如此,复杂多细胞生物的演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埃迪卡拉纪末期(约5.51-5.39亿年前),它们同样经历了两次显著的衰退,这标志着动物进化史上最早记录的大规模死亡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地球生命演化的残酷与艰辛,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此次研究成果的发布,不仅填补了早期地球生物多样性宏观演化的认识空白,还为人们理解约5亿年前复杂生态系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科研人员表示,这一研究不仅是对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一次重要探索,更是对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