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流转千年的山水传奇
新闻动态 2025-02-12 user123546
穿越火山峡谷、探秘火山地貌
飞机降落在好似铺着一层绿地毯的牡丹江机场。抵近望去,那层绿色是森林、庄稼、草原形成的自然生态组合。踏出舱门的瞬间,凉爽的清风拂面而来,我感到8月的东北牡丹江,已经远离了“秋老虎”的炎热。镜泊湖位于牡丹江市偏西南的山区,那里是长白山山脉张广才岭的末梢。我们坐上朋友李祥瑞的新面包车,向着100多公里外的镜泊湖出发。
李祥瑞的家,在离镜泊湖60公里远的清代“宁古塔”古城—宁安。他从小喜欢绘画、摄影,拍摄的电影短片曾获美国华语电影最佳短片奖提名。作为常年奔忙在镜泊湖周围专注拍摄原生态民族文化传统的摄影师,他对镜泊湖可以说是了解个底透。他那个新面包车是手动挡,我开起来还顺手。李祥瑞坐在副驾位子上,向我们同行的摄影师王牧,讲起镜泊湖的由来。
“从史志上看,镜泊湖历史上称阿卜湖,又称阿卜隆湖,后改称呼尔金海。 唐玄宗称忽汗海,明志始呼镜泊湖,清朝称为毕尔腾湖,后来人们通称镜泊湖,意为清平如镜。民间还有个神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牡丹江畔住着一个美丽善良的红罗女。她有一面宝镜。哪里的人们有苦难,她只要用宝镜一照,便可以消灾弭祸。这件事传到了天庭,引起了王母娘娘的忌妒,她派天神盗走了宝镜,红罗女上天索取,发生了争执,宝镜从天上掉了下来,就变成了镜泊湖。当然这是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民间神话传说。
其实,最贴切的说法,应该是没有火山爆发,就没有镜泊湖。镜泊湖是由于火山爆发,熔岩阻塞牡丹江河道形成的火山熔岩堰塞湖,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第四纪的中晚期(大约一万年前)的那次火山爆发,熔岩流与来自地下森林火山群的喷发物汇集,形成一道玄武岩堤坝,堵塞了牡丹江及其支流,形成镜泊湖。湖身纵长50公里,呈西南至东北走向,蜿蜒曲折, 湖北端湖水从熔岩堤坝上下跌,形成落差25米,宽40米的吊水楼瀑布,瀑布下的深潭达数十米,向下的部分称为牡丹江。”
我们看见那个叫做吊水楼瀑布的时候,瀑布顶端的熔岩石上已经站满游人。他们在等待一位从岩石上跳入瀑布坠落深潭的表演者。午后的斜阳穿透湖水跌落瀑底时升腾起的水雾,形成一道美丽的彩虹。今年54岁的狄焕然,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在镜泊湖玩跳水,曾经跳过黄河壶口瀑布,2008年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证书。现在,老狄每天做四次瀑布跳水表演。跳水表演的报酬,是这个土生土长牡丹江人唯一的生活来源。
车子转出镜泊湖瀑布峡谷,一路向西。三十多公里外的山岭上,错落分布着大小十几个火山口。李祥瑞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行走的公路,就修建在火山爆发熔岩流溢的台地上。五千年前火山的最后一次喷发,形成了长约26公里的熔岩河和近400平方公里的熔岩苔地。路两边的森林、灌木和草滩湿地,是五千年来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生成的原生态植被。”
当我们沿着上山的栈道向火山口攀登,无际的森林里从针阔叶混交林到原始红松母树林,一棵棵笔直的身躯高耸入云。如果不是人为提示,您绝对不会相信这是五千年前火山最后一次喷发留下的火山遗产。我们奋力爬到山顶,发现脚下是一个直径有300米,深不见底的天坑。四壁险峻奇绝,令人咋舌。李祥瑞一年四季都来这儿做地质考察和影像记录。我看见李祥瑞户外考察的笔记本上这样写着: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海拔1,000米左右。镜泊湖火山是爆发的休眠火山,据今在一万年、八千年、五千年的不同时间段内,发生的三次火山喷发,形成了低陷的奇特罕见、蔚为壮观的火山口。在火山口底及周边原生裸地上自然繁衍生成的阔叶红松林是火山地质生态演变而来,人们称这样的原始森林为"地下森林"。
我们攀爬的另一个火山口叫3号火山口,是十几座火山口中最大的一处。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我们借着人工台阶下至火山口中部,会发现一个巨大的熔岩洞,顺着倾斜的洞向下望去,会惊奇地发现洞的那端居然还有一个火山口(4号火山口)。原来这是火山喷发的时候,3号火山口的岩浆从中部的溢出口顺熔洞倾斜向下,留下的流淌痕迹和一个个巨石,因其中一块酷似雄狮,故得名雄狮岩洞。我们遁着雄狮岩洞向下,石级尽头就是火山口底。抬头仰望,坑底的松树和青杨高达50-60米高,林木周围雾气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树木的清香扑面袭来。火山口底还有一个巨大的火山熔洞,熔洞内气温较凉爽,越向里行走,越感到阴冷无比,仿佛走进冰窖一般……洞里弥漫着薄雾,只要你大声一喊,飘到你近前来的雾就会害羞了似的,迅速飘向他处,等声音寂静了,又袅袅地蒸腾出来慢慢围绕在你周围……
莺歌岭,肃慎人的生息乐园
我曾经在《宁安县志》上看到这样的记载:远古的肃慎人(商周时期)在镜泊湖东南侧的莺歌岭上扎根并繁衍生息,先后经过邑娄(后汉、三国时期)、勿吉(北朝时期)、靺鞨(隋、唐时期)、女真 (辽、金、宋、元、明代),发展成为今天东北地区的满族和赫哲族。宁安满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汪君告诉我们:“镜泊湖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活动。”
从镜泊湖中心区的住处,到位于湖区东南的莺歌岭,我们的车子沿着湖畔公路走了大约40分钟。当我们来到东湖一个紧邻山岗的湖堰上时,汪君抱着一个鞋盒子,站在湖边已经等我们半天了。听完我们的来意,这个性格豪爽的东北汉子,边打开鞋盒子边说:“我这些宝贝,就是我说明镜泊湖周围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生活繁衍生息的证据。”我曾听李祥瑞私下提到:能证明莺歌岭远古文化的石弩和陶猪,除了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台上那些个,就只有汪军自己珍藏的那个了。这两个宝贝是汪军在莺歌岭脚下的镜泊湖沿边上找到的,据说考古价值空前。
今年55岁的汪君年轻时娶了位满族姑娘做媳妇。在宁安古城的历史上,满族是这个被老人称做宁古塔老城的原住民。热爱文学的汪君在参加老丈人家传统家族祭祖时,逐渐对满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解读产生兴趣。上世纪80年代,做文化站长的汪君随考古队在火山口、镜泊湖周围乡村考察。从发现的陶片、瓦当上看,专家、学者们告诉他一个可能的事实:新石器时代,火山堰塞湖周围就有人类活动。从此,火山口周边的乡野,与镜泊湖为邻的莺歌岭,成为汪君业余时间追寻远古历史遗存的课堂……陶猪、石弩的发现,为专家论证中国商周时期,南通古斯族的一支——肃慎人在莺歌岭和镜泊湖周围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