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京杭大运河自驾游第三天:从聊城到济宁
【车讯网 报道】在京杭大运河全程贯通730周年之际,我驾驶着一辆17年的途安,从北京出发,沿运河南行,最终抵达杭州。本文记录的第3天的行程,内容是从聊城出发,途经七级镇、张秋镇,随后跨过黄河,途经国那里村、戴庙镇、大安山镇、州城、戴村坝、南旺枢纽遗址,最终抵达济宁。
在聊城入住的酒店,后身不远处是东昌湖,这是个人工湖,最早是宋朝建的护城河。早上起来,恰好日出,景色挺美。这是我第二次到聊城,对它的印象非常好。昨晚进城时,唯一感觉令人不快的,是每个路口增加了大量闪光灯——其实全国许多地方都如此,并非聊城独有。最近几年,这东西增加速度飞快,就连北京郊区也偶尔能见到。不知道出于什么,需要如此频繁而大量的拍摄。我认为,对于驾驶者来说,它已经构成了伤害,一是位置低,二是太刺眼。很盼望能有位人大代表,出面调查一下,做个提案。
东昌湖所包围着的,是聊城市区,4座城门与环绕一周的城墙,虽然是2008年修建的仿古建筑,并非历史原物,但有总比没有强。就像我的家乡北京,它曾有过辉煌的城墙与城门,可惜后来都拆了,现代与远古融为一体,犹如上身马褂下身西裤。
城中的街道,也进行了全面复原,古色古香,很是漂亮。城中心有座光岳楼,始建于明朝,它与山西运城永济鹳雀楼、湖北武昌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山东济宁太白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山东烟台蓬莱阁、广东韶关镇江楼、贵州贵阳甲秀楼、云南昆明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
运河是在聊城市区的东北角进入,进入市区的地方,有座护国隆兴寺,还有座铁塔,塔很苗条,且不高,但靠着运河,也算是个不错的景致。随后,运河流经市区东侧,有座码头(下图)。然后脱离市区,一直往南去。我所说的市区,指的是历史上的城,不包括后来的扩大部分。每次自驾游,到了某座城,我只关注它的历史部分,对新城通常不加理会。
运河是条交通线,自然会伴随着生意,而有生意的地方,往往就会有山陕会馆,聊城也不例外。在明清时期,陕西与山西的商人们,把生意做到许多地方,因而诞生出许多山陕会馆。聊城的这座,据说是现存会馆中的第二名。
上篇游记曾说过,大运河在临清脱离卫运河之后,分成两条,一是京杭大运河,二是元朝开挖的会通河。后者流经聊城的这一段,被称作小运河。
小运河是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它的西侧,是如今的京杭大运河,不过,这一段是1960年才挖的,且不经过聊城市区,在市区西侧10多公里地方,往南去。
新老两条运河,在聊城东南方向17公里处,汇合在一起。汇合以后的河段,地图上标的是“位山引黄西干渠”,这是一项引黄河水进行灌溉的水利工程,1958年和1968年两次施工,历史上的运河,有一部分因此被覆盖了。
按照老地图,得知运河出聊城后,往南,途经七级、阿城和张秋等地,我决定沿着这条故道行驶。
很快来到七级镇,它属于阳谷县。该县有“阳谷三镇”之说,张秋、七级和阿城,其中七级被誉为“金七级”,据说是因为这里的码头主要用于运粮食,而粮食是金黄色的。
之所以叫七级,是因为码头有七级台阶——我在现场数了数,水面以上是11级,水下至少还有三四级——该码头前些年历经考古挖掘,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码头后面,是一条200米左右的青石路,它是七级街。两旁建筑显得很质朴,似乎刚刚经过重建,门窗全部紧闭。
路口处,有七级百货部、人民公社食堂和七级乡村记忆陈列馆,但都关着门。京杭大运河虽然出名,但对于多数游客来说,看几个比较著名的点,比如扬州、无锡、杭州等,也就够了,像我这样从头到尾走全程的,是少数。
与“金七级”相对应,是“银阿城”,距离七级镇12公里,最早是东阿县的县城,城中有数座古迹——盐运司、海会寺、山西会馆,等等。说明在京杭大运河的黄金时代,这里的经济很繁荣。
阿城镇的北边,在一条小巷里,有座孙膑纪念馆。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位撰写《孙膑兵法》的军事家,就是这儿人。
沿运河往南7公里,是座荆门下闸,旁边的村子叫下闸村,属于张秋镇。张秋镇这一带,光是正闸就有7座,十分密集,来往船只大都需要停船等待,无意中造就了张秋镇的繁荣。
下闸村南面不足2公里,是上闸村,荆门上闸同样较为完好地保存着。我到这儿时,正在施工,不远处的河道里,筑起一道土坝,将水拦住,故荆门下闸与上闸这一段,河道里没有多少水。
离开上闸村,沿运河继续往南,8公里之外是张秋镇,这段河道显得很质朴,估计元明清时的京杭大运河,就是这幅模样。
如今的张秋镇,只是个很普通的小镇,但在明朝,这里甚至建过城池,城墙周长4公里,东南西北各有城门一座,南北水关还配备了战船,规模超过阳谷县城。
其间的原因很简单,张秋镇的码头,有大量南来北往的船只停靠,经济十分繁荣,曾一度被誉为“小苏州”或“小济宁”。在京杭大运河的黄金时代,张秋与临清,甚至能和苏杭并列——“南有苏杭,北有临张”。
过了张秋镇,再往南,有两条河,第一是不足1公里的金堤河,第二是6公里左右的黄河。我沿着运河往前走,出张秋镇才900米,就看到运河戛然而止,也就是说,自北京通州起始的运河,在这儿似乎画上了句号。
运河截止的旁边,是金堤河的大堤,仔细观察后发现,运河其实还存在,只是从河堤下面穿过,与金堤河相连,相连的地方,有座水闸——张秋闸。
金堤河是黄河的支流,我驾车沿金堤河的河堤,往东走10公里,来到金堤河与黄河的汇合点——下图右侧是金堤河,左侧是黄河,我站立的地方,是两河汇合以后的黄河北岸。
继续前行将近6公里,来到位山引黄闸,刚才说的“位山引黄西干渠”,就是从这儿截取黄河水,将其输送到附近地区,进行农业灌溉的。
黄河将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段,分成北段与南段,走到黄河畔,北段走完,接下来,跨过黄河,开始行走南段。查看地图得知,附近有座黄河浮桥,靠着它,一下子就能跨过黄河。
来到黄河南岸,走了20多公里,抵达一个叫国那里的小村,村子旁边就是黄河大堤。
河堤上,有一块说明牌,上面写道:咸丰5年黄河有一次改道,这里成为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36年后,由于黄河泥沙堆积,运河被切断,1958年省委开发南北运河,运河再次与黄河平交贯穿,但不久又被淤塞,仅剩工程遗址。
从黄河大堤上下来,进入国那里村,村中有条河,它就是梁济运河。下图是我站在梁济运河的起点,向南拍摄的。身后200米处,就是刚才去过的黄河大堤。
梁济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当中,鲁运河的一部分,属于鲁运河的南段。起点是国那里村,途经梁山县,终点是济宁的南阳湖,全长90多公里,这段河,是1958年开挖的。
在1958年之前,运河有过几次改道,大体上是在如今梁济运河的东侧,主要途经点包括南旺、州城、大安山、戴庙镇。所以,离开国那里村,我沿着老运河行驶,没去梁山县——如今京杭大运河从梁山港开始有船运,没能看到起始港,略有遗憾,但为了看古迹,只能如此,毕竟这次旅行的时间并不宽裕。
沿着运河故道,首先抵达戴庙镇。此处在当时称为“不夜城”——“大安山到戴庙,一黑夜不睡觉”,意思是2座大码头之间,整夜灯火通明。
戴庙镇东边不足1公里,是东平湖,它是《水浒传》里说的八百里水泊。
沿着东平湖走了16公里,是大安山镇。根据介绍,镇的东侧500米处,有座安山闸,旁边是运河故道。
我按照介绍找了一圈,没看见水闸,只有一小片水面,不知是不是运河的故道。
过了大安山,再往东8公里,是州城。它在宋朝是东平府、路、州、县的治所,当时是座很繁华的城市,出过唯一的一对“父子状元”,如今有仿古大街,但街面上显得有些萧条。
运河故道从大安山开始,先奔南、再往东,前往南旺。不过,我首先往东跑了将近30公里,去看戴村坝,然后再折返回到运河身边的南旺。
跑这么远,是因为,戴村坝被誉为“运河之心”,它是明朝修建的,目的是拦住汶河,向运河供水。
戴村坝位于东平县彭集镇南城子村,如今开辟成旅游景点,收费10元,环境很好,还建有展览室,能让游客充分了解戴村坝的作用与价值。
元朝虽然实现了京杭大运河全程贯通,可在山东段,由于水量不足,只能走小船,运量很有限,更多的运输需求,是靠海运满足的。直到明成祖时期,才把这一段河道进行了彻底整治,整治的重点是修建戴村坝和南旺枢纽,从此,京杭大运河才真正发挥起经济动脉的作用,海运由此停止。
具体内容是:戴村坝将汶河拦住,将河水注入运河,注入运河的地方,叫南旺,这是一座分水枢纽。它与戴村坝组成的系统工程,被誉为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设施。下图所拍的,是运河与汶河的“丁字路口”,是河水注入运河的地方。
在南旺,有一件事儿让我很感动——当我来到南旺分水枢纽遗址时,人家已经下班了,门卫看到我一个人远道而来,破例让我进去了,还为我介绍了一番。
南旺分水枢纽遗址西边2公里处,有座蚩尤冢,再往西1公里,是梁济运河。这一段属于汶上县。按理说,运河从它上游的梁山县就开始有船运了,可河道里一条船也没有,不知为什么。
随后,沿着梁济运河行驶32公里,来到济宁市区的济宁港,旁边的大桥挺漂亮,运河非常宽,河里还是一艘船也没有,问了问保安,得知港口已经搬家。
在济宁市区里,有一段老运河,点缀着许多彩灯,很漂亮。河道附近有条古槐路,往北700米,地图显示有座运河总督衙门,过去看了看,都围着,似乎在施工。
古槐路往东200米,路边有座太白楼,据说是唐朝的一个酒家,李白在这儿吃过饭,不过最初的位置不在这儿,好像元朝才搬到现在这个位置上。此时已是晚上8点多,我也该吃饭休息了。
下篇游记:如您用电脑或平板电脑阅读,点击下图可直接进入。
第4天,从济宁出发,途经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徐州、台儿庄、窑湾古镇、龙王庙行宫,最终抵达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