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日记|中国医疗技术种植在非洲大地
记录者:贺超,中国(湖南)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员、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童急诊科主治医师。
时间:2022年7月5日
中国医疗队儿科专家贺超、创伤外科专家唐正午、心胸外科专家周智为新生儿科患儿行手部多发脓肿切开引流术。
中国(湖南)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儿科专家贺超为中塞友好医院当地员工培训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红网时刻记者 张盟 整理报道
2022年3月,中塞友好医院在中国医疗队的帮助下成立了第一个独立的儿科病室(Special Care Baby Units SCBU),在中国医疗队援外医疗专家的指导下,病房平稳运行,投入运营的三个多月里,在仅有两名儿科医生(包含中国医疗队儿科专家贺超在内)的情况下,病房收治新生儿100余人次,极大的提高了当地新生儿患儿就诊率,为降低塞拉利昂极高的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医疗队在队长周曦和医疗组长周智的领导下,以儿科专家贺超为代表,联合感染科、创伤外科、心胸外科、麻醉科、超声科、影像科、实验室及护理部等多学科专家,对新生儿进行了全方位技术指导和医疗物资捐赠;在新生儿科开展手术五次,大型医疗物资捐赠两次,小规模医疗物资捐赠10余次,为新生儿科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为进一步加强新生儿科技术力量培训,中国医疗队儿科专家贺超联合心胸外科专家周智及感染科专家谢靖婧,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的远程指导下,于当地时间7月5日下午为中塞友好医院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含儿科门诊和新生儿科)开展首次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培训—无创呼吸机的使用;这是中塞友好医院历史上第一次将呼吸机常规用于本地病房使用。无创呼吸机作为新生儿科最为基础、也最为主要的呼吸支持技术,能够为新生儿科的基础救治提供极大的帮助,为当地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举足轻重的保障。
塞拉利昂医疗保障体系及其薄弱,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居世界前列,无创呼吸机的使用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全科室可以用于生命体征监测的只有几个指脉氧检测仪,没有监护仪,没有中心供氧(氧气供氧只能依赖制氧机),没有血气分析监测,也没有有创呼吸机,甚至稳定的政府电源供应都没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只能依赖中国政府援建的发电机保障工作)。几乎所有的依据都来源于临床症状及体征支持,加大了工作推广的难度,也为临床工作留下了不小的隐患。在极具“非洲特色”的医疗体系下,除了有看不完的病人和数不尽的困难外,几乎只有靠繁重人力去完成临床工作。
中国(湖南)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秉承“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将一项项先进的医疗技术种植于非洲大地,为非洲大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中国技术在非洲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