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级设备贷款落地冰火两重天,贴息就能让医院买买买?
“赶在国庆放假之前开的电视电话会”——八点健闻独家获悉,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以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的方式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的决定,得到国家卫健委的快速响应。在节前的这次会议上,国家卫健委向全国卫健系统介绍了卫生健康领域的配套政策,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也有出席。
这项政策动议在9月7日被最初提出,并于13日确定实施。消息甫一传出,A股市场上医疗器械板块连涨三日。有设备厂商表示:终端销售没以前好了,“就在等这个政策呢。”
而医疗机构的反应则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不同态势。有设备购置需求或计划的医院视其为弥补此类资金缺口的及时雨,迅速提出了申请——“哪怕1亿的贷款,和医院的经济体量相比还是很小,还款压力不大。”一位区域龙头三甲医院副院长表示。
更多“按兵不动”的医院也有种种考虑:没有需求、没有重大基建项目、要“精打细算过日子”、现在是艰难时期……
迈瑞医疗在深交所互动易回复中透露,截至9月29日,浙江、江苏、安徽三省已上报约180亿元的设备采购需求。《北京商报》的报道称:截至9月28日,全国已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上报了近800亿元的贷款需求,其中湖北、山东超过150亿元,广东、安徽为100亿元左右,江苏、四川超过80亿元。
“这些金额并不大,一个省在医疗基建和设备上的投入,起码可以占到该省医疗业务总收入的5%-15%,”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表示,“说明医院整体积极性不高,除非真的要买设备又缺钱。”
“国家补贴的只是利息,高额的贷款本金仍需偿还,由于近几年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很多医院都在亏钱,2年到期后难有偿还能力,”台湾长庚纪念院管理中心原副主任傅天明接受八点健闻采访时的这段分析,道出了医疗机构的运营压力。
高解春认为,更重要的是,设备购置属于硬件设施建设,属于政府责任,应该逐渐达到主要由政府投入解决;而设备购置贴息贷款是国家曾经明令禁止的负债行为,“这是方向性的倒退。”
银行加班加点放贷,设备商公开打广告
今年的国庆假期,很多银行没有休息,加班加点推进设备购置贴息贷款项目。
各银行官网披露的信息显示,10月3日,江西省农业银行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款2610万元,打响该省贴息贷款政策落地“第一枪”。
10月4日,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为两家医院批复合计1.83亿元设备更新改造贷款。
10月5日,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投放省内首笔设备购置贷款8000万元,并于10月8日前完成与吉林大学、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共计10.5亿元的合同签署。
河南省首笔卫生健康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贴息贷款则于10月5日在南阳市落地,中国农业银行宛城区支行向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授信2.25亿元,并发放首期贴息贷款495万元。
10月6日,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完成2.58亿元贴息贷款的发放,资金投向金溪县人民医院设备更新改造购置项目。
……
“与时间赛跑”、“马不停蹄”、“全力推动重大项目不停歇”等字眼出现在各银行官方动态上,还有银行仅用2天时间就完成了从调查、审批到贷款发放的全过程。
“银行的积极性可能比较高,自2012年政府禁止公立医院举借新债之后,银行很少能和医院有授信的合作了,这是一次发展业务的机会。”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健康金融业务负责人说。
由于此次贷款被框定用于设备更新改造,相关厂商摩拳擦掌。10月9日,西门子医疗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图文《财政贴息贷款来了!西门子医疗解决方案全揭秘》,直接打起了广告。
GE医疗中国首席市场营销官王坚芬也在采访回复中称,贴息贷款政策无疑为医疗健康领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既能促进医疗健康体系服务能力的提升,整体上也利好国产医疗装备产业,推动企业设备和产品的创新迭代。她透露,GE医疗已制定了针对不同类型建设需求的产品方案。
企业的上述反应,不啻为政策意图的完美体现。“国常会的意思很明显,通过贴息贷款弥补医院在设备采购方面的资金缺口,从而推动医院设备更新或增补,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意在拉动经济、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而非补贴医院。”医改专家徐毓才说。
贴息贷款的申请流程也印证了这一点。八点健闻了解到,此次医院申请贴息贷款的主要审批权在发改委,卫健委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只行使协助职能。“医院把需求报给省卫健委,省卫健委基本原件转省发改委,最后省发改委报给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批复后,相当于医院进入了项目清单,和银行进一步对接。”一位申请了贴息贷款的医院副院长说。
关于业界流传的每家医院贷款金额不低于2000万元的要求,多位医院管理者表示没有听闻,政府传达也未见号召性的内容。“我认为国家的态度比较审慎客观,强调财政贴息2年,各医院申请时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购买的设备要在医疗工作中发挥实际作用且有一定使用量,未提及医院贷款额度。”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玲说。
“雪中送炭”还是“鸡肋”?
南方一家区域龙头三甲医院第一时间申请了贴息贷款。该院在今年初开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负责运营管理的副院长告诉八点健闻:“因建设和发展新院区需要,医院设备购置计划本已获党委会批准,但因资金不够一直搁置,刚好有贴息贷款这样的政策契机,立刻就申请了。”
根据公开信息,此次贴息贷款的规模为2000亿元以上,面向今年第4季度包含卫生健康在内的共10个领域的设备更新改造。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发放贷款,2年内中央财政贴息2.5%,贷款主体承担的利率不高于0.7%,远低于市场上的贷款利率。
对于有设备购置需求的医院来说,贴息贷款不仅划算,而且难得。东北一家三甲医院的总会计师告诉八点健闻,当地部分医院久未更换或添置医疗设备,“所以需求比较强烈,这次机会来了,大家都比较踊跃”。
自2012年政府严禁公立医院举借新债之后,公立医院想要谋求发展,资金来源只有3处:医院自有资金、医疗卫生专项债券及各类政府补助款项。如果医院的运营能力差一点,或是地方经济弱一点,发债额度不足以支持医院的发展需求,医院资金掣肘就会比较大。
“这次申请贴息贷款,虽然医院有偿还本金的压力,但只要经过充分论证,确认购置设备属于临床急需且利用率高,对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保障。”上述总会计师说。
贴息贷款政策的另一利好在于,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同等对待。据和睦家医疗集团首席财务官原太生介绍,该医疗集团旗下北京、上海、深圳3家医院都向各自属地的卫健委上报了贴息贷款需求,总额超出1亿元。
“对我们来说真的特别及时,因为集团刚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收购了两家医院,深圳新风和睦家医院也刚开业5个月,这3处医院都有比较大的设备购置需求。如果按照往常走商业银行贷款或银团贷款的途径,利率肯定比0.7%高出很多。”他说。
上海一家上市城市商业银行健康金融团队负责人也向八点健闻表示,贴息贷款政策一出,和其有合作的5家民营医院都来主动询问是否可以申请贴息贷款,二级、三级医院都有,但因该银行不在央行纳入再贷款发放对象的21家金融机构之列,只能作罢。
“按照规定,医院要在12月31日之前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但21家金融机构覆盖的医院数量毕竟有限,”他呼吁称,“未和这21家金融机构合作过的医院若想申请贴息贷款,需历经开户、收集材料、尽调、上贷审会、取得批复、合同签约、放款等一系列流程,少则1个月多则2、3个月,可能因时间限制而错失政策福利。”
另一些医院表现出保守甚至观望的态度。西部一龙头县级医院的党委书记告诉八点健闻:“正按上级要求,接程序申报,完成下达的任务。”除此之外不愿多说。
“我们年收入只有2个亿,各方面都得精打细算”,一家县级中医院的表态应该颇具代表性。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易寅华则表示,利息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医院的流动资金紧张,目前仅能维持日常运转,没有投资的空间及偿还本金的能力,“所以对我们的吸引力不是很大,据我了解,清远市辖下部分县级医院都没有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中暴露出的医疗卫生短板,已激发了一场始于2020年的自上而下的医疗基建潮。新楼建好后要匹配相应设备,医疗器械市场曾因此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时也意味着,留给此次贴息贷款的市场增量不多了。
“医疗设备起码有5年正常使用期,有的甚至能用8-10年,所以一波采购小高潮之后,新增需求会有明显回落”,中惠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朱威桢说。
政策“收”与“放”的考量
迈瑞医疗在其10月11日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主要经营数据公告》中表示:“目前贴息贷款政策落地迅速,各级医疗机构采购常规设备的资金得到有力支持,我们有信心达成 2022年全年业绩目标。”
朱威桢称,医疗器械公司近期不断出台集中的优惠采购方案来配套,也容易促进医院原有开展采购的成交进度。
但他同时表示,这其实是一种短期的政策效应。就中长期而言,内外局势的复杂性导致大家普遍预期紧缩,市场猛然提振之后,政策影响的持续性仍待进一步观察。
“贴息贷款指定医院用于购买或更换设备,和医院最急迫的现实需求并不完全对症,”徐毓才分析,“在疫情影响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多重压力之下,保证医疗业务在有序运转中持续发展,或者解决人才缺失,是院长们当下更重视的问题。”
虽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千县工程”等政策驱动,包括前述疫情防控中的基建“补课”,都对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放手”的态势,但与此同时,对其运营管理的约束考核也在不断收紧。
除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节节推进,“国考”也在层层深入。国家卫健委于2019年、2020年分别启动三级和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将“资产负债率”作为监测指标,引导公立医院合理控制负债。2022年2月印发的《关于抓好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意见落实的通知》提出,建立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机制,将“无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非流动负债的公立医院占比”纳入评价指标,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和装备,激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放”与“收”之间,对医疗机构的运营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行业专家对八点健闻表示,医院是否申请贴息贷款固然要看各自的发展计划,也和其运营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密切相关,是否会导致好的医院越来越好,差的医院越来越差?
该专家提醒,医改一直倡导医疗资源均等化,而此次贴息贷款由医院自主申请,整个流程设置也难以发挥卫健委的区域卫生规划职责,因此在政策推行过程中,最好能有一定的宏观把握和协调。
再有,“贴息贷款本质上是一种需要医院自行偿还的债务,公立医院还债只能依靠医疗收入,如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坚持自身的公益性导向,需要在管理运营中做好平衡。”
“设备购置属于医院的固定资产投入,应该是政府的责任,”高解春表示,“政府不能一方面明确公立医院不能随意贷款、增加负债,一方面又把政府投入转为贴息贷款,增加公立医院的负债风险。”
田 为、史晨瑾丨撰稿
李 芃丨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