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救不了智能汽车
对于汽车,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在传统的、老旧的、略显落伍的功能汽车时代,发动机排量/马力的大小、车辆底盘的形式/行驶质感、整车故障率/保值率的高低、乘坐舒适性/空间大小等因素就是大多数人评价一辆车的维度。
在前卫的、创新的、引领趋势的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用什么电池/续航有多少、有没有/有几个激光雷达、用什么芯片/算力是多少、有几个大屏/分辨率高低等因素成为了很多人的关注重点,更进一步成为了汽车厂商的奋斗新方向。
都说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在电动化半场刚过的前提下,智能化又以大步流星之姿迅速扩散,其势之大,更胜于曾经的电动化。
显而易见的是,不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电动的还是燃油的、昂贵的还是亲民的,大多数车企和新车都正在围绕智能化积极开展“军备竞赛”,希望通过智能配置的堆砌来提高竞争力。
俗称,内卷。
当技术发展陷入瓶颈,当颠覆式创新步履维艰,内卷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而身处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人们的选择困难症也会愈发强烈。
此情此景,在价格之外用参数来标榜实力并引作标准,好像就成为了顺其自然又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曾经的智能手机是这样,跑分高性能就好、像素高拍照就牛、芯片多体验就好、分辨率高屏幕就爽……
而今的智能汽车也是这样,有激光雷达就一定厉害、有8155就一定流畅、算力越高就越是聪慧、大屏越多就越是智能……
那些被困在智能手机参数中的消费者,好像又陷入了智能汽车的参数怪圈中。但很难说,“以参数论英雄”究竟是人们自主选择并认可的办法,还是企业在教育市场后塑造的所谓标准。
以上几款车型,高通8155芯片仿佛就是智能座舱的标配,英伟达Orin-X芯片则是智能辅助驾驶的标配,再夸张一点还可以×2甚至×4。哪怕它卖的只是期货,2023年正式上市、2024年开启交付、2025年再开通功能。
So what?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至少先占领用户心智:我有了,我很牛;我比你多,我更牛;我全球首发,我最牛。
至于实际体验怎么样、可调动性能有多少、能实现多少功能、能不能真正实现等等问题,好似也从来不是车企的关注重点。
强调冗余没有问题,但在功能、体验尚不能真正革新的当下,过度冗余、为了面子的冗余、自欺欺人的冗余统统都大可不必。
否则,各家产品之间就没有了本质不同,差异化打造更无从谈起,智能汽车将陷入极限绕圈,消费者也将困在参数对比中无法自拔。
现阶段公认智能辅助驾驶能力最强的两家:特斯拉和小鹏。前者搭载2颗自研的FSD芯片,算力不过144TOPS;刚刚推送城市NGP的小鹏P5,搭载英伟达Xavier芯片,算力更只有30TOPS。
在算法和算力之间求效果,在效果和成本之间求平衡,才是车企们最应该努力的方向,而不是盲目的内卷。
然而更令人担心的是,卷的方向根本就错了。
如果说以上列举的几款车型都带有一定豪华属性,但卷一下也无妨,那还有一些定位和售价都更加亲民的车型,也在内卷的边缘疯狂试探,如长安深蓝SL03、广汽传祺影酷、吉利博越L、MG ONE等车型,无一不配备了高通8155芯片。
不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智能化本应作为加分项来提升竞争力,但是在技术进步陷入瓶颈的当下,各家又都在无差别地内卷,堆砌配置进而导致成本高企。
尤其对那些中低价位车型来说,如此这般只能顾此失彼,要么放弃更广大的群众市场,要么削弱一些其它方面的能力,比如行驶质感、舒适性、安全性等一辆车本该做好的方面。
据里斯咨询发布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品类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大中型品牌、经济型车主而言,其核心关注要素仍集中在续航、驾驶操控感、安全性、空间舒适性等基础特性方面。
一些现有案例,也是能够证明这点的。
上文提到,小鹏作为智能驾驶辅助领域的佼佼者,刚刚才在P5上推送了城市NGP功能,本应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但何小鹏却一点都不快乐。毕竟销量上不去,股价也上不去,任谁都不会开心。
作为一台20万元左右、面向主流人群的纯电动车,小鹏P5在智能化方面的领先毋庸置疑,但在设计、底盘等方面的平庸也需要客观承认。
关键是,智能化方面的领先还不能让人们忽视掉其它方面的平凡,更何况,智能化还得加钱。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小鹏P5的销量自然不尽如人意。
同理,华为加持的极狐、背靠百度Apollo的威马,在智能化方面都拥有领先优势,但又都没能把车卖好。
而特斯拉卖得好、市值高,也并不是因为其智能化表现出色,据统计,只有不到2%的中国用户会付费购买FSD。
归根结底,在现阶段把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作为重点并为之内卷,不过是车企的一厢情愿罢了,消费需求方面的关注其实并不多。
但作为业界公认的发展方向,我们并不否认智能化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潜力,只是从试验性的小范围推广到成熟期的广受认可,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智能化很重要,但前提一定是把车卖掉、并活下去,否则所谓的智能化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何基于消费认知对智能化进行取舍,才是更应该深思熟虑的。就算卷,也要卷到痛点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