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常态化,又要防“作弊”!血糖监测怎么做,才不算马虎?
准确监测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和检验医师必备的技能。监测的方法与步骤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等因素对判断病情、指导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监测血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血糖监测要守时
在医院常常会遇见10点甚至更晚时间来测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因为时间晚了,有部分医生不会再开检验单,测出来的结果意义不会很大。
因为空腹血糖的检验要求是空腹(可饮少量水,但不可吃食物)至少8~10小时之内不吃任何食物,但空腹时间也不宜过长。
如果患者空腹时间超过14小时,身体的生理和代谢活动会因为过度饥饿发生一些改变。较长时间不进食时,肝脏为了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机体会把储备在肝脏的糖原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水平有所升高,这时的血糖水平不能反应真正的空腹血糖。
因此,空腹血糖的检测时间最好在早上8点到10点之间进行,不要饿肚子太长时间;如果是化验餐后2小时血糖,这个2小时是以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抽血。不少患者认为是吃完饭以后开始看表计时,餐后血糖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时间延后会使血糖值偏低。
二、血糖监测要全面
一些糖尿病患者对定期监测血糖并不重视,来医院或门诊只是为了开药;也有不少患者虽然也测血糖,但基本只监测空腹血糖,认为控制好空腹血糖就足够了,对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并不重视。
人一天中的血糖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在空腹、饭前、睡前时的血糖水平比较低,而三餐后的血糖水平比较高。所以了解血糖的情况,应该了解“全天候”的血糖,监测不同时间的血糖。
空腹血糖一般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餐后两小时血糖反映了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餐后食物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糖化血红蛋白可有效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1~2个月内血糖控制的情况,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
为了更好地全面监测血糖,医生与患者应对动态血糖监测予以一定重视。动态血糖监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连续显示机体的血糖变化,完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血糖随相应事件变化的情况,尤其是可以获得血糖变化趋势的数据,如变化的速率与方向等,使糖尿病管理方案的制定更具针对性,做到精准控糖。
三、血糖监测要防“作弊”
不少患者如果第二天要查血糖了,吃饭会非常注意,严格控制,尽量少吃甚至不吃;或者是知道运动能降血糖,平时不锻炼,快要测血糖了,就好好锻炼一把。这一切都是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血糖检查结果,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但却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这些做法其实类似“作弊”行为。
如果这样做了,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但却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抽血前,平时饭怎么吃、运动怎么做、药物怎么用,抽血检查前就按常规去做,不要“作弊”。这样才能反映出真实的血糖水平,及时发现情况并作出调整。另外也要提醒糖尿病患者检查前勿剧烈运动、抽烟及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等,这样再来分析检查结果才真实可靠。
四、血糖监测前不要擅自停药
无论是化验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不宜停药。因为化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患者在药物治疗情况下的血糖控制情况。擅自停药非但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病情,反而会造成血糖波动,而导致对用药情况做出误判。
一些糖尿病患者查血糖之前会停用平时使用的降糖药或胰岛素,目的就是为了看看血糖怎么样,但这样做是不对的。
当被诊断为糖尿病以后,使用药物或是胰岛素控制血糖时再进行血糖检测的目的是看看目前选择的糖尿病治疗方法行不行,用的药对不对、够不够。所以查血糖时,就要按照平时用药的方法继续用药,了解用药情况下真正的血糖控制情况,这样才能根据真实的血糖数据看是否需要对现在的降糖药或胰岛素进行调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家打完胰岛素然后再来医院抽血化验,往往来医院途中以及在医院排队等候抽血这段时间无法控制,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完成抽血,势必要推迟进餐的时间,容易因进餐延迟而发生低血糖。正确的做法是,要随身携带胰岛素笔,在医院抽完血之后,立即注射胰岛素,然后及时进餐。
五、血糖监测“常态化”
糖尿病血糖监测是控制血糖的重要环节,血糖监测应当“常态化”,具体频次要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病情较重、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为了全面掌握病情,往往需要一周选择两天,测全天的“血糖谱”,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凌晨3点的血糖;
另外,如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如出差、参加宴会等)或者身体出现状况时(失眠、感冒、心绞痛、怀孕等),也要增加自测频率;若病情稳定,一周选择一天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即可。
【参考文献】
[1]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7,33(06): 460-464
[2]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不该只有医生知道:必须说的糖尿病》
来源: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编辑:yeah 审校:小冉